【雅方教育闫老师家庭教育看见之:道理与人生】
突然想起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可以说是信息泛滥时代的时代病,道尽了当下孩子们、年轻人的迷茫、挣扎和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细说有三个方面:
一、错误愿望综合症
简单说:把改变心情当成改变自我。自觉懂了道理,突然恍然大悟,仿佛得到圆满,感觉心情大好,其实都只是改了心情,现实如旧,心境亦如旧。
二、道德许可效应
当你做出了一个勤奋的样子,突然懂得了某一个道理,就觉得自己很努力并有了收获,于是就给了自己放松的理由,其实,你只是一种假的知道,所以你重复的依然是以往的生活。
三、知行不合一
苏轼在《日喻》中讲得南方人教北方人游泳和看得见的人对盲人讲太阳样子的故事,其实都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方法和比喻都没有错,但是缺乏一种体验支撑,所以我喜欢全然的感觉,喜欢说具身认知的体验,也就是知行合一。
道理和人生唯一的关系是行动,脱离了勤奋和运动的孩子才会得“空心病”,致力于行动的生命才是“真生命”。
闫老师寄语:所有的说我懂了,都是一种敷衍,真正应该呈现的是:说到做到才见效。教育孩子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要做给孩子看。真正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而是和孩子有走心的交互行为。我们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理想和现实中间的距离只有三个字:执行力。最后再归结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说的再多,凭添焦虑和情绪,做只一次就可烟消云散。
(贰)
【雅方教育闫老师师家庭教育看见之:“喊口号到底美了谁?”】
中高考带出了很多“自我催眠”的老师和学生,他们用喊口号的方式缓解眼前压力,却也让很多中等以上的学生止于中等。
成绩是考生情绪的最大源头,喊口号无疑就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直接用口号阻断情绪,通过正向有力的口号自我欺骗,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厌恶,再发展就是“过度减肥”后的报复性反弹。
喊口号对于中等生以下的孩子可能会有激励,但是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可能就没用了,在我们的中高考里,脱颖而出真正需要的是深度而精密的复习策略和备考思维。
首先是基于“高考需要”而非“心情需要”。
其次是相信“复习价值”而非“学习价值”。
第三是精于“复盘建构”而非“重复练习”。
第四是善于“自主探究”再加“合作学习”。
第五是用好“情感资源”再加“学辅资源”。
能力红利时代,中高考需要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深度的学习,而不是“学校为中心”的完成式学习,更不是自我催眠的哄骗式学习。
喊口号到底美了谁?值得每个教育人共同思考!
闫老师寄语: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真的不是喊口号都能解决的问题。父母教育孩子要走心,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我懂了,我知道啦,家庭教育要四步走:学思悟行。还要做到12个字:陪伴、发现、尊重、成长、支持、欣赏。
(叁)
【雅方教育闫老师家庭教育看见之:超过他人是一个愚蠢的目标】
我们总喜欢让孩子找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标,让自己的孩子超过TA,而事实上你正在让孩子失去自我和进取。
在目标定向理论研究里称之为:自我卷入目标定向,即:
把超过他人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而且是付出努力越少地超过他人就认为自己越成功。
首先,毁掉孩子的自我。
让孩子把他人当做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彻底否定,通过否掉自己去“干掉他人”,岂不知“干掉他人”的那一刻也干掉了自己。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其次,毁掉孩子的努力。
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孩子经常不相信努力,他们更迷信能力,甚至将高努力视为低能力的象征。
第三,毁掉孩子的进取。
追求自己超过他人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己是不足的感觉,有更多的几率会弱化自己继续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他们一旦超过了他人就很容易停滞不前。
将超过他人作为学习目标的孩子,会将学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而且,会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情境,一旦学业失败就会很容易“自甘堕落”“彻底躺平”。
与“自我目标定向”相对应的“掌握目标定向”才是值得我们真正提倡的,即: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掌握一点点!
闫老师寄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就是我们的初心。无论父母和孩子,相互陪伴成长的路上,应有方向,朝着梦想走,能量的爆发会无限大,而不是超越谁,那不是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想才是。你的人生之路,记住永远是在:本我、自我、超我的轨道上运行。
(肆)
【雅方教育闫老师家庭教育看见之:运动促学】
我曾经在一次《LATS学习力提训父母必修课》上讲过一句话:学习是大脑的运动,运动是身体的学习,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成绩不进步的原因是学习态度问题,而实际上可能是学习的“硬件”没有建设好。
学习是感官输入、大脑加工、肌肉运动输出的复杂过程,实质上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身体和心理的配合。只要有一个环节较弱或者出错就有偏差。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讲:“运动通过改善大脑内所有重要的化学物质来强健大脑,让大脑发挥最大潜能,提高学习力和记忆力;运动还能改善情绪和注意力、减少压力和焦虑,预防成瘾,控制并调节激素改变带给女性的影响,防止甚至逆转一些大脑老化引起的衰退。”
这里特别推荐两种运动促学的方式:跑步和快走等有氧运动。
因为人的脚掌如何和地能有更多接触,脑部的血液可以循环得更快。甚至有时候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的效果,比你干坐在书桌旁效果还要好。
池谷裕二提到的“狮子记忆法”中“像狮子一样在走动过程中背书”和“零时体育计划”也都是运动促学的原理。
闫老师寄语: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让生命更有光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真的很难承担起你为梦想奋斗的路上所要面对的问题。我所理解的生命运动是一个人身心灵多维度的有氧运动,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是健康、快乐、愉悦的。只有父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去了解孩子运动的全诣要义,也许才能给到孩子的真正陪伴,因此闫老师一再提出的让孩子:开心一一>开身一一>开跑。这就是孩子生命运动的全过程,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家长父母一定要深切的去理解,可能才会用的孩子的陪伴中。
(伍)
【雅方教育闫老师家庭教育看见之:一分钟的无聊】
越来越多的家长说“无聊成了孩子的口头禅”,“动不动就说'好无聊'”……
无聊是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产生的心理体验。其产生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外部的刺激;
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很多家长喜欢通过外部刺激孩子以吸引注意,但是长此的结果是除了自己很累,还会让孩子陷入“他主习惯”或者“习惯性反驳”。
那么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捕捉孩子“无聊”的信号。
有意义的行为是价值,有意义的快乐是幸福,有意义的情绪是情感,有意义的生命是精神……“无聊”是孩子对意义的一种渴求信号,父母要抓住机会,带领孩子深入无聊,挖出一个潜在的意义。
比如:
我看到了你的无聊……
无聊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是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和自己待一待……
其次,建构孩子的“解释系统”。
“解释系统”是个体对他人、自我和情境的解读,孩子的经验缺乏、总结缺失,导致他们解读能力有限,所以他们会无法调解外界不符合内在时的不适感。建构孩子的解释系统就是在增强“处理器”功能。
比如:
被同学欺负的意义是了解了同学,也看见了自己……
让我们有机会提升和辩识他人与世界……
除了以上两点外,警惕电子产品的外部刺激对我们和孩子专注力的破坏,它已经让孩子甚至无法忍受一分钟的无聊。同时,我们的深睡眠能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
带领体验一分钟的无聊,从无聊中让我们和孩子从“他主人生”迈向“自主人生”。
闫老师寄语:经常处于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被开发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
如果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可以被开发70%-80%。
(陆)
【雅方教育闫老师家庭教育看见之:父母的八顶负情绪清单您有吗】
每一位家长心里面都有自己的一份教育孩子的方法,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该如何进行亲子教育?
1、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很强,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或者与他人吵架,不仅会造成孩子精神极度不安,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而且这种不好的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使其内化为资深的社会习惯。
2、对孩子责骂训斥
在家长面前,孩子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弱者,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出错都属正常。有的家长奉行严格管教和棍棒教育等强势训斥型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内心更加弱小,久之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很影响亲子情感。
3、在孩子面前抱怨、颓废
如果孩子是8/9点钟的太阳,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会直接传导给孩子满满的“负能量”,让孩子心里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对现实和生活产生质疑。
4、对孩子说说“垃圾语言”
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应当注意“语言卫生”。
远离“笨、春、傻、TMD”等字眼,对于干净的淳朴的,没有意思瑕垢的幼小心灵,无论外界如何,请粑粑麻麻不要去污染,记住,有的话说多了就成真了。
5、否定孩子的梦想。你不是给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而是用否定把孩子的梦想棒杀在摇蓝里。
6、在外人面前揭短亮丑
教育孩子在分场合,粑粑麻麻也请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评价和批评自己的孩子,尤其杜绝把那些“陈年旧事”都出来的行为。粑粑麻麻要请换位思考,切实顾忌孩子的感受。
7、说话不算数
这种行为是在太多的,父母跟孩子说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降低了父母承诺的权威性,久而久之,也让孩子养成说话不算数的行为习惯。
8、树立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粑粑麻麻不要用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别人家的额孩子已经被塑造成一个让自家孩子头疼的人物,这种激将法是让孩子讨厌,甚至憎恶的做法,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让孩子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他人与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闫老师寄语:当一个人没有成为父母之前,你可以时不时的来一些任性,发泄一下情绪,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成为父母之后,你就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坏情绪和负向情绪,这不是限制你的自由,而是对孩子陪伴的父母担当和责任。有些父母在孩子有问题时还迷惑:我们也没犯什么大错误呵,孩子怎么会出问题呢
这里我想说的是:往往陪伴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结后语: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大系统,这里边还有很多子系统,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自然教育等等,但唯有家庭教育是这众多教育里的根,枝繁叶茂,重在根。
文/雅方教育专家直播部_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