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如何陪伴“问题”的孩子?

# 家庭教育河南雅方健康咨询中心2021-10-17

家庭如何陪伴“问题”的孩子?
1、孩子最好的咨询师是父母
2、父母言语对孩子的形塑作用
3、陪伴孩子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家庭怎么才可以支持到“问题”孩子?

这个的话题,是基于九月份开学季,很多的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轻的是有些情绪,重的,一想到学校就出现各种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慌、发抖、心悸、做噩梦、呕吐等。尤其是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最关键的4-6周已经过完,自己的孩子还不能回到学校,这些家长就更着急。我们每天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怎么办啊!我们能做点什么啊!这要急死人了,再这样下去,孩子不疯,我都得疯了。
在你身边,甚或者你自己的家里,是否就有这样的孩子呢?
最新的心理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率:20%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无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1.生理原因。
一是遗传因素,先天基因。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偏抑郁焦虑等。家族也有这样的病史病例出现。
二是成长过程中体内激素、化学物质等失调所致。比如社交恐惧,主要就是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比如创伤经历、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或者抗压抗挫折能力不够等。
  3.家庭原因。比如: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父母多用指责抱怨的方式、或者父母也是低功能的,给不到孩子支持的,甚至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比如和小朋友、和邻居、和学校的融入等。
5.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孩子的问题发生。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比如绝对化的二元思维等。
今天不把重点放在原因的解析上,而是想跟大家主要聊的是从家庭方面,如何支持到孩子。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的工作基本分三大块:
陪伴父母、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支持资源。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作用于孩子,而是作用于家庭?
这里想先探讨一个话题:老师,我是要我孩子的情绪稳定,你总让我稳定,有什么用啊!老师,我是让你来改变我孩子的,你为什么总让我学习改变?
为什么父母影响力这么大?
1、大体来说,孩子的的问题都来源于家庭的问题。家庭中,大多数的重要扶养人是父母。 父母的影响力无人可比(亲密度、伤害性 孩子心结所在 父母引发 同学老师 朋友关系引发)
2、 父母和孩子相对来说相处事件最多,也最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最有助于老师快速了解孩子,协助快速解决孩子的问题
3、父母是第一支持资源,持久性、稳定性最高、父母爱无人可比
这就要求父母具备一定的能力
4、父母心态、状态稳定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会问:我想让孩子情绪稳定,你怎么总告诉我们稳定?我们稳定有什么用啊?

当你稳定,才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到共情孩子,理解支持孩子。你才有可能听到一个可能和你预想的不一样的故事,就是一个疗愈孩子现在或者过去曾经的创伤机会,让孩子和解过往,进一步提升亲子关系
未来,你稳定,才可以为孩子示范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学会新的技能
当你不稳定,孩子也会透过你的不稳定,看到未来自己糟糕的样子,我是无能的,我是只会给他人带来麻烦的,我是不可爱的,无价值的等,增加孩子的无力感和焦躁。
所以,专家老师从陪伴支持父母开始,帮助父母觉察关系里的自己,看到孩子的问题中哪些是父母可以负责和担当起来的,就会更有方向,更有效率的帮到孩子。有智慧的家长就是努力去成为孩子的心里咨询师,他会唤醒孩子的灵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影响力如此重要,就要求父母有高于孩子,又有和孩子平行行走的能力,起码要具备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灵活运用教育理念等重要技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改变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孩子成长不等人 ,为什么不直接介入孩子:
一是介入孩子其实是分年龄段的,而且是心理年龄。
1-12岁、12-18岁、18岁之后(特别要提到一些成年的孩子。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心理年龄心理年龄不同步严重的,比如35岁的男士。。。。这些是非常需要父母参与的)
二是介入孩子,是需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一定的承接能力,家庭氛围、亲子关系都到了适合的程度,咨询师才会在合适的时机介入孩子的。这个时候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三是孩子自己是有很强烈的意愿,而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很多孩子宁愿在网络上自己偷偷找,自己搜集信息对号入座瞎折腾,都不愿意接受爸妈的建议,爸妈有想过为什么吗?孩子这么痛苦,都不愿意信任你。
有没有孩子会觉得:我的什么都是被安排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这次咨询也是被安排的。
遇到这种被逼迫来的孩子,我会对孩子说:真是很遗憾,,让你不情愿愿的情况下被安排来跟我做咨询。孩子,我向你保证,我和你的沟通,并不是要来改变你。在我这里,你不需要改变,我也没想过改变你。你就这样,就很好你就这样,我就可以陪伴你,聆听你的需求,和你一起探索,在你的未来,在你的生命里,你最想为自己创造的是什么?
孩子,你就这样,你不需要改变,我就可以陪伴你,聆听你,去和你一起探索。
问题存在于个案之中,也存在于家庭之中,也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
用系统的眼光,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去看待一个个个体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更多视角视野里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会发现更多解决问题,支持到我们解决问题的资源,而不是只局限于孩子的改变,让那朵枯萎了的,没有了生命活力的花朵来改变。
孩子只是问题的呈现,是症状而已。
我们却往往忙着和症状作斗争,没有帮助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是和问题一起,打败了孩子,对吗?

所以我们的工作基本是从陪伴父母、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支持资源三部分开展的。
陪伴父母过程中,语言对孩子的形塑作用以及如何把关注点从关注事到关注人的改变,是陪伴中很关键的因素。。
一个人出问题,就在于三大块出问题:
怎么看自己、怎么看他人、怎么看世界。
最核心的是孩子怎么看自己。这点影响了其他两项。比如一个认为自己很糟糕,什么都做不好,无法回到学校的孩子,他会怎么看他人呢?看世界呢?
那孩子最初对自己糟糕的评价从哪里来呢?
小孩子是不知道自己是好是坏的,是爸妈的嘴巴、眼睛甚至一些微表情告诉孩子的,长期反复,形成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甚至成为了孩子的性格底色。这里强调长期、反复。所以偶尔一次的爆发,一般不会引发灾难化的结果。

小孩子是透过父母看到自己、形成自我认同的。
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不可改变、创伤经历不可改变、父母的过错不可改变。。。纠结于问题怎么形成,不如聚焦于当下:我们做点什么,推动可以改变的部分,这里的重点是:
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

每个人从睁开眼,每天都在发生芝麻绿豆大大小小的事,但每件事背后,都和这个人有关。有句话说:一听这事,只有他这人干的出来。事不重要,解决这件事,还有那件事,关注做这件事背后的那个人,才重要。
怎么起床,怎么放下手机?怎么让孩子情绪稳定?
而是去看看:这个人为什么玩手机、为什么情绪不稳?为什么咱觉得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方那么大脾气?当你跳脱了事情,去看这个人,你才能听到孩子真实的故事,真正理解孩子的世界,从根源上帮到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提问。像一个无知的孩子一样,好奇的提问。不带预设、不加评判的提问。

好奇孩子,好奇生命,相信它的智慧和能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境:多问 孩子几个问题:

总结:
一 父母自身素养决定孩子的成长。 学习、提升,父母稳,孩子安;
父母改、孩子变,做好孩子的大贵人。
二语言的形塑作用,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三关注人而不是事,学会好奇一个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文/雅方教育专家五组_杜老师

相关资讯

版权所有 2008-2022 河南雅方健康咨询中心 (普通合伙) 豫ICP备2000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