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 家庭教育河南雅方健康咨询中心2020-12-16

名词解读: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人们在谈及艾普斯顿和怀特的叙事疗法实践时,总是会说它是“神奇的”“不同的”和“神秘的”。叙事疗法实践不同于之前所有治疗的是,它们包含了更宽泛的思想,而这些思想都旨在发现那些位于心理学知识权威之下的意识形态、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基础。
 
叙事疗法的后结构主义信条就是:我们,作为人,都是“多层故事的”。在治疗情境中,事实上应该有无数解释人际问题的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对于情绪的解读可以的多层次的,对于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多层次解读。我们思考关于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又代表了什么(比如:正常/不正常;好/坏;有意义/无意义)。
 
一对夫妻,妻子谈到丈夫是一家单位的领导,焦虑似乎成了他的常态。不管丈夫在家还是在单位,常常感觉有好多事要做,时常有莫名的焦虑和恐慌。夫妻之间也很少有情感的交流。
 
我在为他们做咨询时,询问这位先生:是否可以回顾一下,焦虑什么时候跟你在一起的?把“焦虑”这位“朋友”当成你的铁哥们,在你们夫妻一起吃饭、散步的时候,似乎你都要带着它,这样是不是有些不正常?
 
我们用这种方式让丈夫看到“焦虑”对自己的潜在影响,以及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从而觉察反思自己跟“焦虑”的深层次关系。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很厌学,但还坚持上学。针对这个现象,我用【叙事疗法】重新解读,呈现孩子跟学习的关系。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感觉到,你和学习似乎是恋爱关系,你很爱“她”,因为虽然你常常说学习让你很反感,很讨厌。但是在你经过调整之后,又努力的走近“它”。如果你和它关系不亲密,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我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关系模式。从而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学习。
 
家庭教育中,我们一般都会重视亲子关系,而影响亲子关系常见的绊脚石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手机。我们针对这两方面来聊聊。
 
从出现的顺序来说,我们先有了孩子,即使从幼儿园算起来,也是三岁以后,孩子的学业出现了。那么我们借用叙事疗法的理念,将学习拟人化,把学习比作我们的“二宝”,更有利于我们看清楚孩子跟学习的关系。
 
这个“二宝”非常了不得,对于所有家长来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完美无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未来希望。
 
在一开始,大宝对二宝的到来,内心有些复杂,担心自己的“宠爱”会不会被分走一半,会不会失宠。但是看着大家那么喜爱“二宝”,而且幼儿园的“二宝”也那么可爱,常常给他带来欢乐,慢慢的也就接纳了“二宝”。
 
但是从小学开始,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大宝二宝一起回家,父母常常关心的是“二宝”话题:“成绩多少?”“专心听课了没有?”“作业完成了没有?”
 
至于大宝今天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委屈,过得开心不开心,跟朋友相处怎么样?在学校适应不适应,似乎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如果大宝二宝发生了矛盾,犯错的一定是大宝。二宝从来没有错,二宝一直被宠爱。
 
比如成绩下滑了,就是“二宝”被欺负了,大宝就会被追责,为什么不好好照顾“二宝”,怎么就那么不专心,怎么那么不重视?以后要加倍的小心对待“二宝”。而不是关心大宝,是不是“二宝”调皮,增加了难度,是不是任性的加大了量,让“大宝”不堪重负。
 
日积月累,“大宝”跟“二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亲密兄弟,而是对立的关系,“大宝”常常因为“二宝”被批评、指责,抱怨,甚至挨打,父母很难再对他有笑脸。
 
“大宝”深深感觉到父母已经不再爱他了,父母眼里只有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宝”,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失宠的机会。“大宝”的悲伤、失望、乃至绝望,演变成了叛逆、嫉妒、愤怒,开始有意无意的攻击“二宝”。有时候迫于父母的威严,强颜欢笑,但是总有父母不在场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做主虐待“二宝”。
 
比如逃课、旷课、迟到、睡觉、不完成作业、不参加考试、休学,甚至内心掐死“二宝”的心理都有,厌恶至极。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再爱他,那么跟父母成了敌对关系。那么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父母跟“二宝”是自己人,而“二宝”就是自己的敌人。他们怎么会有良好的关系呢?
 
如果我们想改善“大宝”跟“二宝”的关系,就要把“大宝”的地位确立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安全感,他一直被爱着,他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有了“二宝”,但是“二宝”也是他的小跟班。“二宝”(学习)属于他的责任。在“大宝”的地位得到确认后,他才会从父母那里学着怎么爱“二宝”,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
 
在这个二宝争宠的过程中,有一个外来的角色——手机。在孩子幼儿时期,除了“二宝”,父母还介绍孩子认识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手机”。
 
随着“大宝”“二宝”的矛盾升级,“大宝”感受到了被孤立,唯一没有抛弃他的就是“手机”。无论什么时候找到手机,手机都可以给他安慰,给他快乐,无条件的接纳他。成为“大宝”的铁杆知己。
 
就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手机”越是在父母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大宝”越是维护这个唯一的朋友,甚至会扬言,你们伤害我的朋友,我就跟你们拼命,甚至以“自杀”威胁。
 
我们如果想搞好亲子关系,务必看清楚“大宝”与“二宝”的关系,“大宝”与“外来者”手机的关系。尊重大宝的权益,尊重大宝的交友权利,呵护大宝的爱心和积极性。
 
学业代表着孩子的责任,手机代表着孩子的朋友和快乐,一个是他应该做的事,一个是他想做的事。家庭教育的方向是,引导“大宝”在与“二宝”相处中,体验到快乐,在与“朋友”——手机相处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和界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通过心理学,可以更好的经营好家庭氛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
 
希望今天分享的叙事疗法对您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让您的家庭更幸福,更和谐!

文/雅方教育专家1组

相关资讯

版权所有 2008-2022 河南雅方健康咨询中心 (普通合伙) 豫ICP备20006450号-1